双斑树蛙

bipunctatus   Ahl
   

  13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Boulenger (1882: 90, 1890a: 472)等文献。
成体:体长65mm。吻端圆或有一尖肤突,吻与眼径等长;吻棱略显,颊部凹入;
鼻孔位吻眼之间,眼间距大于上眼睑之宽;鼓膜为眼径之半。犁骨齿2斜列,位内鼻孔内侧前缘。
指吸盘大于趾吸盘,几乎与鼓膜等大。指间近于全蹼;趾蹼达吸盘处;关节下瘤发达,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眼或鼻孔。
背面皮肤光滑,腹面具颗粒状扁平疣。前臂到第四指、跗部到第五趾的外侧和肛上方有弱肤棱,跟部有一个小的三角形肤褶。
背面绿色(液浸标本紫色或蓝色),无斑或散有深色小斑点;肱部无色斑,体侧腋部各有一个大黑斑,其后常常有一个较小的黑斑;外侧指、趾绿色。幼蛙背面浅黄褐色,腹面白色;四肢黄色。西藏墨脱南部(罗龙)的标本趾蹼鲜红色,体侧没有黑斑。
第二性征:雄蛙有咽下声囊。
蝌蚪:第25期蝌蚪全长26mm时,头体长11 mm。背面灰色,腹面带有黄色,无斑。鼻孔位于吻眼之间;眼位于背侧,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眼距吻端相对较近;肛孔位于尾基部右侧;尾末端圆,上尾鳍较下尾鳍略高。口角处有唇乳突1—2排,下唇乳突为连续的两排;唇齿式为I:5+5/III(或1+1:11)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本种与黑蹼树蛙Rhacophorus reinwardtii相近似。但本种腋部有大小黑点各一个,趾间蹼不为黑色;前臂后外侧有弱肤褶,胫跗关节处有一个三角形小肤褶;趾间蹼达趾吸盘而不为满蹼。

国外分布

印度(阿鲁纳查尔,阿萨姆,那加兰,梅加拉亚,特里普拉,曼尼普尔),缅甸,泰国,马来半岛,柬埔寨,老挝,越南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讨论 Rhacophorus bimaculatus Boulenger (1882)被产于菲律宾的Rhacophorus bimaculatus Peters (1867)先占。因此,Rhacophorus bipunctatus Ahl (1927)是前者的替代名。Annandale (1912: 12)记载中国西藏墨脱的南部Abor地区的罗龙有本种分布,其形态描述简单,且依据于Boulenger (1882)文献。Chanda (1994)依据9雄、13雌标本,描述较为详细。有关分类问题,见红蹼树蛙的“讨论”一节。